中國的博士培育比起外國,有速成但水準堪憂之譏,1978年,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以來第一批博士生入學,全國共有18人,1982年首次產生6位博士,到了2012年,全中國在校博士生接近30萬人,每年量產接近5萬名博士,一個教授(博導)有同時帶47個博士生的紀錄,且有七成左右中國的博士生,是來自於已取得中國的大學教職,為了升等評級而在職進修者(對照:2014年,台灣全國博士生在學人數約3萬4千人,每年約有3千400位博士誕生,且全職博士生比例還是比較多)
中國國產博士重量不重質的結果,近年有中國學者大聲疾呼中國土博士名額對半砍的「中國土博士減灶論」甚囂塵上,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2009年在《南方週末》上發表《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》,大聲疾呼“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”。理由是:“西方國家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約30%,而我國基本上是零淘汰率,官員和老闆考博是一路綠燈”
然以往吃香的「海龜」(海歸博士),卻也因為大學教職僧多粥少,欠缺在中國國內學術派系近親奧援,所以求職困難,變成「海帶」(海待博士,海歸待業,回中國找不到教職的流浪博士)。影響所及,台灣人前往中國等海外讀博士,多為全職而非在職進修,經濟壓力大也欠缺人脈,到中國名校擔任教職難度也就增加許多
中國本國高教人才就業困難海歸博士流落街頭成海帶(2009年)
涂序新事件-------中國北京的清華大學法學以及工學雙學士畢業、美國西北大學土木博士中國人涂序新,回中國應聘,薪資過低難以維生,自任教的浙江大學校區內跳樓自殺
孫愛武事件------中國南開大學畢業、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理工博士中國人孫愛武,回中國就職不順,北京路口擺地攤維生
中國海歸學人對後進的忠告(2009年)
1 一個海歸,如果你擁有的只有優秀和能力的話,回國最好三思。一個大學可以因為某個人是個牛海歸而給特殊待遇(上百萬)進行引進,但也可以同時告訴另外一個哪怕是比他強10倍的海歸,我們不需要人,編制滿了。一所大學招老師誇口來應聘的名牌大學博士生是10個裡面挑一個,非名牌大學的博士看都不看。結果招了一個普通大學的碩士。在中國這種事情見怪不怪。
2中國國內大學的工資收入都不高,大家主要靠隱性收入,但是並非有能力就可以
3 拿項目(類似台灣的科技部計畫等),要門路靠關係要賄賂
4 想要升等,論文之外,條件五花八門
你得有專案,你得工作滿2年,你得在本地交足一定時間的社保,你得上滿多少課時的課,如果系裡課時不夠的話,因為沒有背景和關係,新來的海歸就可能得先做做新生班主任,帶幾個畢業論文,做做校報摘要的翻譯,很多都不算課時的,你可能積十年也積不夠他們要求的課時(新海歸博士教專業公共課英語課,同時進來的新國內碩士教主要專業課這在中國大學是很正常的)
中華人民共和國本國培養博士過多,出路過少,願意念博士者大減,中國學者建議放鬆招生管制,廢除博士班筆試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