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分類主題2015 歲時與風土/歲時節慶類選注

元宵無月戲電姮娥:作者:蔡添福

今宵不夜各開城,底事慳留皓魄升1。我欲專資無線電2,遙呈月裡問分明。

【題解】

本詩為七言絕句,收入《全臺詩》第拾玖冊。元宵,漢人傳統節慶之一。因於每年第一個月圓之夜(農曆正月十五日)晚上舉行慶祝活動,故稱為「元宵節」。當天,民間習慣通宵張燈,供人觀賞,並有舞龍、舞獅、踩高蹺、跑旱船、猜燈謎等活動。更以吃元宵、年糕、餃子等,象徵闔家團圓、生活美滿。亦稱為「燈節」、「小過年」、「上元」、「上元節」、「元宵」。姮娥,后羿的妻子。相傳因偷吃不死之藥而飛昇月宮,成為仙女。漢人為避文帝諱,改「姮」為「嫦」。本詩描寫一年的第一個月圓元宵夜竟然沒有月亮,讓詩人感到掃興,而日治時期臺灣社會已有多項新式通訊設備,例如電話、無線電,讓詩人突發奇想,用無線電跟月宮中的嫦娥詢問看看,為何在元宵夜沒有放出月亮公民眾慶祝狂歡?欲知嫦娥如何回應,見詩人〈姮娥回電〉一詩。

人心大變慕歐風,棄舊迎新曆不同。陰號元宵陽上巳,教儂何敢啟蟾宮。

【作者】

蔡添福(1869-1936

【注釋】

1.底事慳留皓魄升:底事,何事、甚麼事。慳,音ㄑㄧㄢ,欠缺或阻礙。皓魄,月亮或月光。意謂元宵夜裡為什麼與月亮緣慳一面?

2.我欲專資無線電:資,憑藉。無線電,通訊方式,信號並不經由導線傳遞,而是變成電磁波的形式發射至空中,再接收而得。

以上資料引用自愛詩網《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》,該資料庫主要選取明鄭、清領、日治時期詩作,依區域與城市、山川與海洋、飲食與物產、戰爭與災異、游覽與感懷等主題進行分類詮釋,詩作內容以台文館出版的《全臺詩》為主,其他詩集與資料庫為輔,詩體兼顧律、絕及古體詩,詮釋內容具有可參考的題解、注釋與延伸閱讀資料。本資料庫的建立,提供網路時代便利的檢索方式,讓文學之美活躍出紙上,在彈指之間領略詩境,感受詩意。

782.jpg

2999.jpg

今宵不夜各開城,底事慳留皓魄升。

我欲專資無線電,遙呈月裡問分明。

這是一首元宵節寫給嫦娥的詩,押平聲八庚韻,然而「底事慳留皓魄升」這一句,韻腳字「升」卻是平聲十蒸韻,因為八庚與十蒸並非鄰韻,且借韻只限於首句,「底事慳留皓魄升」是第二句,所以算是出韻。

農曆正月十五的元宵節,又叫上元節,在台灣傳統道教民間信仰中,元宵節是三界公(三官大帝)中的天官大帝的誕辰,是春節告一段落的時刻,台灣民間歷來有賞花燈的風俗,因此年代較蔡添福稍後的日治時代詩人林臥雲(1881~1965)的詩集《臥雲吟草初集》中,也有一首《丙子(1936)元宵偶懷》寫道:

結識無須論斗升,嬉春聯袂看花燈。

淺斟低酌情何逸,長嘯高歌興欲騰。

一味浪遊人競羨,千金揮卻我何曾。

舉頭瞥見天中月,依舊團圓歲歲仍。

可見當時元宵看花燈就已經是台灣元宵節的重要活動之一了,台灣元宵節常見的習俗,除了到現在每年可以看到的各地燈會外,還有猜燈謎、以及「偷挽蔥嫁好翁」、「偷挽菜嫁好婿」的偷菜習俗,以及各地的活動比如平溪放天燈、鹽水蜂炮、台東炸寒單爺、澎湖乞龜祈福等等,非常熱鬧,因此蔡添福在詩中以「今宵不夜各開城」來描寫當日歡愉的節慶氣氛,也同時告訴我們當時日治時代,雖然日本人的正月活動有初詣、書き始め、七草、鏡開き等等活動,並沒有類似「元宵」的傳統,但是日本統治階級對於新開拓土地的異文化保持寬容的態度,並沒有禁止舊慣,把日本習俗強壓在台灣人身上,雖然詩人蔡添福在〈姮娥回電〉一詩中借嫦娥之口稱因為歐化,改採西元而不用農曆,導致嫦娥也很困惑,但是實際上當時日本人是尊重台灣人的固有習俗,雖然日本政府各種行事已經改採西元,但是在習俗部份仍然尊重台灣人使用農曆的習慣,讓台灣人可以繼續歡慶元宵。

然而,為何元宵節要寫詩給嫦娥呢?雖然上元節、中元節、下元節都是適逢農曆十五日的滿月之時,但是分別是天官大帝、地官大帝、水官大帝的聖誕,與嫦娥並沒有關係,為何要在這個時候想起嫦娥呢?原來,元宵節在傳統中國是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節日,比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的《生查子·元夕》

去年元夜時,花市燈如晝。月上柳梢頭,人約黃昏後。

今年元夜時,月與燈依舊。不見去年人,淚溼春衫袖。

描寫年輕男女的戀情生動深刻,而滿月的意象,自然就會讓人聯想到嫦娥,比如文淵閣四庫全書版的《花草粹編》卷十九,收錄有宋宗室趙仲御所寫,題為《瑤台第一層·上元扈蹕》的詞:

嶰管聲催。人報道:嫦娥步月來。鳳燈鸞炬,寒輕簾箔,光泛樓台。萬年正春未老,更傍那日月蓬萊。從仙仗,看星河銀界,錦繡天街。歡陪千官萬騎,九霄人在五雲堆。赭袍光裏,星毬宛轉,花影徘徊。未央宮漏永,散異香、龍闕崔嵬。翠輿回。奏仙歌韶吹,寶殿尊罍。

在這首宋人的詞裡面,就提到了「嫦娥步月來」的美好想像,可見得嫦娥並不是只有中秋節才會出現的神話人物,在人約黃昏後的元夜裡,想到獨守蟾宮的美麗佳人,也是十分合理的。

本詩的另外一個特點,是把無線電這樣一個時代的產物,融入詩句之中,電報是近代西方的科學發明之一,1839年(清道光十九年)在英國首先開始營運,日本則在明治二年(1870)就已經在東京跟橫濱之間開始電報業務,而清朝政府自己鋪設的首條電報線路,則是光緒三年(1877年)福建巡撫丁日昌於台灣的台南到鳳山間架設的線路。到了日治時代,台灣的電報業務已經相當發達,因此對於當時的詩人蔡添福來說,電報是一個反應時代變化的新產物。

因應西洋事物、思想的大量輸入東方,清末到民初的改革派文學家龔自珍(1792~1841)、黃遵憲(1848~1905)、梁啟超(1873~1929)等人都針對傳統詩提出革新的見解,龔自珍主張傳統詩不應只限於遊山玩水的景物詩,應該對現實政治社會提出批評建言,不可無病呻吟。而曾任清朝駐日外交官的黃遵憲主張「我手寫我口,古豈能拘牽」(《雜感》五首之一)。黃遵憲在《人境廬詩草自序》中主張要寫出「舉今日之官書會典方言俗諺,以及古人未有之物,未辟之境,耳目所曆,皆筆而書之。」,所以丘逢甲在該書的序中稱讚黃遵憲說:「茫茫詩海,手辟新洲,此詩世界之哥倫布也。變舊詩國為新詩國,慘淡經營,不酬其誌不已,是為詩人中嘉富洱(註:今譯作「加富爾」,義大利開國三傑之一);合眾舊詩國為一大新詩國,縱橫捭闔,卒告成功,是為詩人中俾思麥。為哥倫布,偉矣!足以豪矣!」,希望傳統詩能夠配合時代變化,開拓新局,有如哥倫布發現新大陸、加富爾、俾斯麥改革國政一般,順應時勢,努力向前。而梁啟超則在《夏威夷遊記》中也提出「第一要新意境,第二要新語句,而又須以古人之風格入之,然後成其為詩」的新主張,用來反應時代的新變化。

其實,面對新的事物,傳統詩一向都是有感的,比如傳統的瑞獸麒麟,在元末明初的詩人朱希晦(?~1370)的《除夕》詩中是這樣寫的:

麒麟在靈圃,瑞世為禎祥。五蹄而一角,形類非犬羊。

西狩不得時,折足遭鉏商。宣尼空悲嘆,涕淚沾襟裳。

詩人朱希晦詩中所描述的麒麟,與麒麟的傳統形象並無二致,但是當鄭和下西洋,引進了長頸鹿後,麒麟一詞也產生了多義性,除了傳統的定義外,也成了長頸鹿的代稱,因此年代晚於朱希晦的明代文學家王紱(1362~1416)的《麒麟詩》所描寫的麒麟,就跟朱希晦所描寫的麒麟有所差異

華夏同春海宇清,麒麟先後進瑶京。

信知和氣多祥瑞,喜見遐方仰聖明。

聲協簫韶金殿奏,步循規矩玉階行。

四靈稱首昭仁瑞,萬歲千秋享太平。

可見麒麟一詞隨著時代的變化,而產生不同意義,到現在台語裡面,還是稱呼長頸鹿為「麒麟鹿」( kî-lîn-lo̍k ),保存了當時的用法,而新時代的新事物,更是吸引詩人們的目光,比如古詩中的「總統」,可能是指軍中職稱或是僧官,而絕非一國領袖,而當初清末丁韙良翻譯《萬國公法》時,將美國的「總統」翻譯成「伯理璽天德」,後世的翻譯界才又改翻譯成「總統」,相當的有趣。

總之,不管是基於詩界革新的主張,或是對於新奇事物的關注,詩人蔡瑞福都勇於把無線電的這個原本《幼學瓊林》、《龍文鞭影》、《詩韻集成》等傳統詩學相關參考書籍裡面沒有的新鮮事物,與傳統常見的元宵、嫦娥等節日典故做了一個結合,認為嫦娥具有控制滿月出現與否的能力,從而產生「底事慳留皓魄升」的疑問,因此詩人蔡瑞福想要「專資無線電」去「遙呈月裡問分明」了。這樣的寫作方法,也與梁啟超所提倡的要有新語句、新意境,又要以古人的風格入之的觀點不謀而合,如果詩人蔡添福活在現在,他就會發現,當時視為時髦的電報,早就消失在歷史的舞台,取而代之是手機的流行,詩中或許就會出現用手機國際漫遊或是直接用line去問嫦娥問題的景象,只要地球跟月球間沒有網路長城,不需要翻牆的話,或許可以如願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虎 的頭像
    小虎

    春發雲林又一枝

    小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